河南日报客户记者小七
关于他的名声,有许多精彩的故事广为流传:他从一个汽车司机变成了一个自学成才的人,成为了一名大学博士生导师,从讲师到教授,他的专业头衔都是独一无二的,他是全国唯一一名只有高中文凭的博士生导师。
河南大学文学院教授童培基是全国著名的唐诗研究专家。每个人都说他的生活是个传奇,但他说:“传奇”这个词不适合我。没有消息,也没有任何惊喜。我一步一步来到这里。”
他说他母亲对他一生影响很大。童培基的母亲毕业于青岛幼儿师范学校,是那个时代受教育程度较低的女性。“我从小就跟着她读书、写字和画画。当我三岁的时候,我可以做小学二年级的所有作业。”
11岁对他来说是一个重要的时刻。那是1955年。他在小学五年级。老师指派暑假作业每天写一首诗。他从邻居家借了一本《诗歌杂志》,并开始复印。几天后就完成了。他跑到开封图书馆借了300首唐诗和10,000首唐诗。一个小男孩的心一生都沉浸在诗歌的海洋中。
高中时,童培基考上了开封最好的高中——开封第一中学,但他的家庭环境太困难,5元钱付不起学费。然而,他拒绝放弃学业,所以他独自跑到开封一中报名。学校敦促他支付学费。他只能拖拖拉拉。后来,班上一位善良的同学借给他5元钱。在同学们的帮助下,他终于高中毕业了。
高中毕业后,19岁的童培基应征入伍,在原北京军区当汽车兵。每月5元的零用钱大部分被他用来买书。退役后,他被安置在开封高压阀门厂当司机。他的待遇很好,他买了更多的书。一天,他在街上遇到了一位在开封师范大学(现河南大学)工作的小学同学。同学问他,“我们学校队缺少一名司机。你想来吗?”当时,国有企业受到很好的待遇,很受欢迎,学校根本无法与之相比,但他不假思索地同意了。如果你没有实现你的大学梦,你可以通过在大学工作来弥补。在他被转移到学校车队后,他做的第一件事就是从图书馆拿到一张借书证。
那些年,不管他在哪里当司机,他的座垫下和工具箱里都有书。如果专家和学者被选中,他会更开心,并不断向别人寻求建议。他勤奋的学习和良好的思维也给专家学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。
1977年,高考重新开放,点燃了年轻人心中的理想之火。1979年,童培基申请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。得知这一消息后,急于留住人才的学校领导发布了调任令,并破例将他调到文学学院唐诗研究所接受讲师评估。
他越来越努力地工作。大量高质量的论文,如高士的《夏塞曲辨》、《初唐诗歌再版》和《辨异》,往往有新的思路和见解。他的作品,如《全唐诗》的重新出版和误集、《孟浩然诗集注释》和《辛弃疾诗集》,赢得了学术界的一致好评。
2002年,河南大学申请中国古典文献学博士学位。童培基是第一位学术带头人。学校将相关材料上报国务院学位办公室。当工作人员看到他的教育背景是高中时,他们认为他的表格没有填写。后来,人们证实他确实只有高中教育背景和学术成就,但当他在这个国家的顶端时,他感到震惊。当专家们审查他的学术成就时,他们很快一致通过了。河南大学首次申请中国古典文献学博士学位获得批准。
毅力最终会导致伟大。尽管他已经出名并建立了一个家庭,但他仍然住在普通人所说的“棚屋”里。这栋70多平方米的老房子,没有任何贵重的家具,根本不适合他的地位和名声。然而,这种简单有一种罕见的优雅。在小书房里,靠墙的两排书架上堆满了书。书堆在桌子和地板上,只留下一条狭窄的走廊。退休后,他仍然像以前一样在这个小世界里努力工作。
"我的工资被用来买书,除了吃饭和喂孩子."说着,他哈哈大笑,欣慰而满意。
快乐8购买
辽宁11选5投注
吉林十一选五开奖结果
河北快3